
【產地分布】:產于云南省德宏、西雙版納、紅河、文山四個自治州和臨滄、思茅兩地區。
【主要特性】:體型矮小,羽毛緊湊,體軀勻稱,近似船形,性情活潑,機靈,好斗,能飛善跑。頭小而清秀,多為平頭,少數鳳頭。多為單冠,少數豆冠。喙黑色,少數黑中帶黃色。虹彩黃色居多,也有褐色和灰色。耳垂、肉垂紅色。皮膚白色者多,少數淺黃色。脛、腳黑色,少數黑中帶黃色。公雞羽毛除翼羽、主尾羽、鐮羽為黑色或黑色鑲邊外,其余全身紅色,頸羽、鞍羽具有鮮艷光澤,尾羽發達。母雞除翼羽、尾羽多數是黑色外,全身是麻褐色。
成年雞體重:公1190克,母1000克。
180日齡屠宰率:半凈膛,公75.6%,母75.6%;全凈膛,公70.4%,母70.1%。
開產日齡:180天
產蛋性能:年產蛋70~130個,蛋重38克。
蛋殼呈淺褐色。
雜食性,主要以植物葉、花、幼芽、嫩枝、幼嫩竹筍、草莓、榕果、草子、漿果和種子為食,有時也到耕地啄食谷粒,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與家雞混群覓食。覓食方式也和家雞相似,用爪刨和用嘴啄,常常邊走邊覓食,尤其早晨和傍晚覓食活動最為頻繁。除植物性食物外,原雞也吃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。
【繁殖方式】:繁殖期2-5月。進入繁殖期后雄鳥叫聲頻繁,常常發出近似“遏遏-遏遏”的啼叫,其聲有似“茶花兩朵”,故中國云南許多地方稱原雞為茶花雞。主要營巢于林下灌木發達、干擾較小的茂密森林中,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樹林內營巢的。巢多置于樹腳旁邊或灌叢與草叢中地上,巢甚簡陋,通常為地面的一小凹坑,或由親鳥在地面稍微挖掘一淺坑,內再墊以樹葉和羽毛即成,有時直接產卵于灌叢中地上。每窩產卵6-8枚,偶爾少至4枚和多至12枚。卵淺棕白色或土黃色、光滑無斑,橢圓形,大小為42-48mm×31-36mm。卵產齊后即開始孵卵,由雌鳥承擔,卵化期19-21天。雛鳥早成性,孵出不久即能隨雌鳥活動。
【人工飼養】:
特點
(1)適應性強:原雞不僅適應于熱帶、亞熱帶地區飼養繁衍,而且對高寒地區也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,全年各個季節全國各地均可飼養。
(2)飼養粗放:其抗病能力強,病害少,對1月齡以上的原雞即可散放在田邊田角,讓其自由覓食。對外界環境要求不高,各種糧食類作物均可飼喂,并可配以青綠植物。
(3)采食量少:原雞體重輕小,采食量少,從初生到2月齡,平均每只日采食量不足30克,肉料比為1:2.5。
(4)成活率高:原雞種蛋受精率為89%-95%,受精蛋孵化率為90%,種蛋孵化期21天,育雛成活率在98%左右。
雛雞
雛雞出殼后應采用保溫棚育雛,材料可因地制宜,飼養方法可采用平地養殖。育雛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點:
(1)溫度:第1-3天育雛室溫度為33-34℃,以后逐日下降,每周下降1-2℃,以雛雞均勻分布不堆迭為宜。溫度過低,雞則堆迭于熱源邊,造成壓死;溫度太高,雞則遠離熱源,張口呼吸、出汗。保溫熱源可用紅外線燈、電熱管等。
(2)飼喂:開食前先用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飲水。2-3小時再投喂全價小雞料,敞開投料,供足清水,讓其自由采食飲水。
(3)密度:按每平方米60只,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步降低。如墊料潮濕,則要及時更換。
(4)防?。?/span>主要預防白痢和球蟲,可用千分之二的土霉素拌料或每只2000單位的青霉素和鏈霉素飲水,3天一交換。
中成雞
脫溫后的雞可采用常規圈養和野外散養兩種方法,圈養即利用雞舍配以運動場飼養,喂以飼料并配以青綠植物。因原雞仍保留野生原雞喜歡上樹的習慣,故應在雞舍及運動場上搭建一些棲架供雞只跳躍棲息。另一種方法是野外散養,據上海奉賢莊行新興珍禽養殖場的飼養實踐表明,利用果園、樹林地將雞放養其中,適當搭建一些簡易棚,供雞只避風擋雨,遮蔭避寒。采用這種方法,雞只除適當補飼外,讓其在內覓食昆蟲、野草,將大大提高商品雞的品質和銷售價,同時可大大減少果林地的病蟲病,雞糞又成了林地很好的有機肥料。[6]
種雞
種雞必須選擇個體健康、品種特別突出、體形強健的雞只,并在百日齡后限量飼喂,每天用粗蛋白含量13%的雞料只喂一次,至5月齡進入產蛋期時逐步改用種雞料投喂,讓其自由采食,每隔3天添加適量的蛋雞多維,服用3天,另添加氯化膽堿、礦物質等,多喂青飼料。調整密度為5-7只/平方米,公母比例1:6-8,并逐步補充人工光照,每周增加半小時,直到光照時數為16-18小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