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品種來源與變化
1.1 品種形成
據產區群眾反映,1949 年前當地農村已普遍飼養鄖陽白羽烏雞。由于山區農村過去缺醫少藥,群眾多用鄖陽白羽烏雞入藥治療疾病,因而十分珍貴。通過親友相傳,自繁自養,長期選育,世代相傳,保存至今。
據產區群眾反映,1949 年前當地農村已普遍飼養鄖陽白羽烏雞。由于山區農村過去缺醫少藥,群眾多用鄖陽白羽烏雞入藥治療疾病,因而十分珍貴。通過親友相傳,自繁自養,長期選育,世代相傳,保存至今。
1.2 群體數量及變化情況
1978 年鄖陽白羽烏雞被發現時存欄量約幾千只,1988 年存欄約3 萬只。2000 年全縣的飼養量約120 萬只,2001 年約84 萬只,2004 年約31 萬只,2006 年約40 萬只。
1978 年鄖陽白羽烏雞被發現時存欄量約幾千只,1988 年存欄約3 萬只。2000 年全縣的飼養量約120 萬只,2001 年約84 萬只,2004 年約31 萬只,2006 年約40 萬只。
2 品種特征和性能
2.1 體型外貌
鄖陽白羽烏雞體型小而緊湊。翅羽發達,尾羽上翹,有飛翔能力。喙短而彎、呈烏色,冠、肉髯呈烏色,虹彩呈黑褐色,脛呈烏色。其外貌特征可概括為白毛、片羽、單冠、綠耳、翹尾、光脛、四趾、烏皮、烏肉、烏骨。公雞毛色潔白、有光澤,肉髯薄而長。母雞細頸,身長,耳葉綠色,泛乳白色。雛雞絨毛呈銀灰色。
鄖陽白羽烏雞體型小而緊湊。翅羽發達,尾羽上翹,有飛翔能力。喙短而彎、呈烏色,冠、肉髯呈烏色,虹彩呈黑褐色,脛呈烏色。其外貌特征可概括為白毛、片羽、單冠、綠耳、翹尾、光脛、四趾、烏皮、烏肉、烏骨。公雞毛色潔白、有光澤,肉髯薄而長。母雞細頸,身長,耳葉綠色,泛乳白色。雛雞絨毛呈銀灰色。
2.2 繁殖性能
據鄖縣白羽烏雞繁育場記載,鄖縣白羽烏雞平均200 日齡開產,年產蛋數160個,生產群平均蛋重為45 g。種蛋受精率為95%,受精蛋孵化率為90%。母雞就巢率約3%。
據鄖縣白羽烏雞繁育場記載,鄖縣白羽烏雞平均200 日齡開產,年產蛋數160個,生產群平均蛋重為45 g。種蛋受精率為95%,受精蛋孵化率為90%。母雞就巢率約3%。
3 品種保護和研究利用
3.1 保種方式
采用保護區和保種場保護。2005年在鄖縣白桑關鎮淘谷河村建立了“鄖陽白羽烏雞保種場”,承擔保種任務,并將白桑關鎮劃為鄖陽白羽烏雞種質資源保護區。鄖陽白羽烏雞于1985 年被收錄進《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》。
采用保護區和保種場保護。2005年在鄖縣白桑關鎮淘谷河村建立了“鄖陽白羽烏雞保種場”,承擔保種任務,并將白桑關鎮劃為鄖陽白羽烏雞種質資源保護區。鄖陽白羽烏雞于1985 年被收錄進《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》。
3.2 選育利用
1978 年鄖縣畜牧獸醫站建立了“鄖陽白羽烏雞選育場”,開始開展選育工作。通過選育,其生產性能逐年提高,并大量推廣。1995年以來,當地相關單位加大了選育和推廣力度。
1978 年鄖縣畜牧獸醫站建立了“鄖陽白羽烏雞選育場”,開始開展選育工作。通過選育,其生產性能逐年提高,并大量推廣。1995年以來,當地相關單位加大了選育和推廣力度。
4 品種評價
鄖陽白羽烏雞是湖北省一個具有藥用價值的地方品種,就巢性弱、生活力強,但其選育提純的進度緩慢。今后應加強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選育,針對市場要求和鄖陽白羽烏雞的特點,分別建立高產系和快大系。